我的航機安排是這樣的:我先從香港飛到卡塔爾的首府多哈,然後在當地機場的過境區等候三小時,再轉乘另一航班前往伊朗的首府德克蘭(Tehran),航程總共十五小時。經過多年背包旅行坐長途車/長途機的鍛煉(最高紀錄為從西藏拉薩坐臥鋪大巴去青海西寧,歷時三十三句鐘,到達西寧時肉體跟靈魂是分開了似的),我彷佛已練成金剛不壞之身,甚至爐火純青到在任何處境也能睡得甘之如飴。這趟也不例外,迷迷糊糊的途經多哈,睡醒時已在德克蘭上空...
(備註:直到現在,我依然懼怕坐很顛簸的車,再厲害的金剛不壞,也得變成東方不敗,嗚~)
不知從哪次旅行開始,我輔抵達目的地第一件會做的事情,就是向當地人“收風”。千萬別以為我純粹搭訕,它可是有著多種用處,為我省缺不少時間和煩惱:首先,初到貴境,人生路不熟,周遭皆是我不了解的異鄉人。找個會講英文的當地人聊聊天,既能熟習一下跟異鄉人溝通和相處之道,亦能把握機會問清楚當地的習俗,以免路上觸犯到他們的忌諱;除此之外,我例必請教當地人哪個地區的招待所最便宜,以省盤川。但這通常都問不著頭緒來,正如我答不上香港哪裡的賓館房租最低一樣。這方面,唯有相信《Lonely Planet》的資訊了。
“收風”最過癮之處,就是當地人隨時會禮尚往來向你“放風”,主動地告訴你一些旅遊書籍也未必有記載的好東西,例如宗教節日慶典的時間表,和在哪個城市的慶祝活動最熱鬧之類。這些宗教活動往往是當地傳統文化的最佳表象,如有幸置身其中,感受其地道氣息的話,這確是遊子們夢寐以求的體驗。當然,那些風向的可信性,跟遊子身處的地方有著密切的關係,不是嗎?如果遊子是在印度(Honorable mention: 舊德里)的話,那就得提高警覺了。若然有個印度人冒昧的走過來跟你說:“唷~我的朋友,隔幾條街正舉行著大型嘉年華和舞會,我現在就去玩個夠,你有興趣跟我一起去開開眼界嗎?”你跟了去的話,或許會被帶到偏僻的冷巷,然後,眼界真的開了,錢包也被開了...
實在感激那位我在飛機上遇到的伊朗商人,我向他“收風”時,他不單耐心地對我解釋了什葉伊斯蘭(Shia Islam)跟遜尼伊斯蘭(Sunni Islam)的分別和矛盾,還向我“放風”說:“小夥子你知道嗎?明天就是什葉伊斯蘭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宗教節日“阿舒拉”(Ashura)的日子了!到時候,所有商鋪都會關門休息,信徒們會紛紛湧進清真寺,用傳統方式去憑吊紀念我們的宗教聖人候賽因(Imam Hossein)的犧牲。你今天到達伊朗,實在是不逢時了,街上冷清清的,甚麼都沒有,可惜啊!”
他為我惋惜時,我卻暗自歡喜,縱然還未搞清“阿舒拉”的來由和緣起,只能認定聖人候賽因並非戰神薩達姆,但有機會親身參與這麼大型的伊斯蘭宗教盛事,又焉能錯過呢?於是,我決定更改行程,明早就動身前往伊朗第二重要的宗教城市庫姆(Qom),在一個宗教氣氛較濃烈的地方去感受一下“阿舒拉”的震撼。至於德克蘭,實在抱歉了,回程時再來看看妳是啥模樣吧。
我們去旅行時,大概會有一個疑定的行程:有些人喜歡穩定,所以傾向嚴格執行準備好的行程;有些人則彈性較高,旅途中段才將行程作個翻天覆地的改動也無任歡迎,從容不逼。依我來說,行程只不過是個概念而已,旅途上遇到的人和事,往往左右著我們接著會走的路。路在口邊,只要牢牢記著“收風”的重要性,自然會有好心人會對你“放風”。或許,去旅行就如置身於一陣風入面,順著風向走的話,所走的路往往是最暢通無礙,豁然開朗的。遊子在途上,收風放風,就讓一切隨風吧。(吐~很爛很破的冷笑話!)
不是嗎?英文俚語裏面那句“Let's play by ears”,也就是這藴意吧?
正因如此,Qom那輯相最美。它有着當地宗教文化色彩,充滿人性。
ReplyDelete人是旅途重要的一部分,當地人更甚。有地沒人,冷冷清清;有人沒地,平平無奇。異地加上異地人構成新鮮景象,寫下難忘回憶。
美麗的巧遇成就難忘的回憶,能碰上並告知當地節日,你實在太幸運了。=)